您的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

发布日期:2020-03-12 10:15:37 浏览次数:

       建设新型基础设施,是我国立足当前、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。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加快5G商用步伐,加强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。201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指出,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加强战略性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。2020年2月,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5G网络、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。3月,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,加快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。

中国信通院辛勇飞: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

一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

从中央系列重要会议的表述可以看出,5G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据中心等都可归入新型基础设施范畴。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也指出,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,打造集约高效、经济适用、智能绿色、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。全面认识新型基础设施,应包括5G、工业互联网、数据中心这样的新型网络和计算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,也要考虑铁路、公路、水利和市政管网等传统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。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、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形势下,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常轨道,实现各项战略目标,意义重大。

立足当下,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助力稳投资、扩内需,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。一方面,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,在形成网络建设投资的同时,吸引国民经济各行业加大ICT资本投入。以5G为例,预计2020-2025年可直接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1.1万亿元,拉动垂直行业网络和设备投资0.47万亿元。另一方面,有助于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。同样以5G为例,预计2020-2025年,5G商用将带动1.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、2万亿的信息服务消费和4.3万亿元的终端消费。

着眼长远,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,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一是万物互联奠定新基础。信息网络高速移动安全泛在发展,并向传统基础设施渗透延伸,形成万物互联、数据智能的新型基础设施,实现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、资金流、人才流、物资流,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效率。二是融合引领拓展新空间。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蕴涵巨大的发展潜力。测算结果表明,部分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比重已经超过50%;我国数字经济2018年名义增长20.9%,远超同期GDP增速,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.9%。三是创新驱动打造新动能。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,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快与先进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,引发群体性、颠覆性技术突破,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强劲动能。四是转型升级实现新变革。铁路、公路、电网等基础设施支撑了分别以机械化、电气化、自动化为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,新型基础设施将助力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,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,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依托。

二、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具备良好发展基础

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稳步推进, 5G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据中心等建设和应用推广形成突破,技术先进、功能强大的网络、计算和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逐渐形成,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当其时。

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部署建设和普及推广。全国5G基站建设规模接近16万个,已在50个城市正式开启5G大规模商用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杭州等城市城区已实现网络连片覆盖,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的5G套餐用户数已达1000万。企业正加快探索体系化、综合性场景应用,医疗健康、媒体娱乐、工业生产正逐渐成为5G应用的先导性领域。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窄带物联网网络,蜂窝物联网用户规模达10亿左右,占全球的一半以上,在公共安全、能源环保、智慧市政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可推广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。

计算基础设施加快能力建设与优化布局。我国云数据中心资源总体供给规模平稳增长,近年来复合增长率在30%以上,阿里云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云服务提供商。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中32%来自中国,仅次于美国的37%,边缘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处于试点阶段。数据中心布局持续保持良性发展,大型、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西北北部以及北上广深周边城市转移。我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,算法研究及应用不断进步,总体处于第二梯队领先位置,BAT等企业均推出了开源算法平台并拓展应用,在人脸识别、智能语音、智能终端、行业应用等领域已有15个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正在建设。

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创新发展和应用赋能。工业互联网是典型代表,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建设低时延、高可靠、大带宽的企业外网,部分制造企业积极探索利用新型网络技术进行内网改造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、重庆五大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已建成运行,42个二级节点上线运营。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,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已达到65万个,平均注册用户数突破50万。国家、省、企业三级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建设积极推进。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机械、钢铁、电子、石化、汽车、机械、轻工等制造业各主要门类,在能源、交通、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,在降成本、优质量、提效率等方面效果显著。

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,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。一是统筹规划不够。尚未形成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指导意见,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、建设、保护,以及各类新型基础设施间的协调发展等方面缺乏总体设计。二是产业短板突出。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核心元器件、基础软件对外依存度高,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客观存在,亟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能力。三是发展窗口紧迫。当前,5G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都是主要国家加紧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,全球正处于格局未定和重大突破的窗口期,不进则退,慢进亦退,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。

三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建议

应立足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实际,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,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在抓好长远战略布局的同时,加紧补齐短板、突破瓶颈,积极营造有利于汇聚产业界各方力量的良好环境,推进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。

一是加强战略引导。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重点任务,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,形成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。统筹协调新型基础设施的全国部署和重点地区、重点领域建设,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好格局,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。

二是加强系统推进。加快5G全面部署,实现城市、县城、乡镇、以及工业园区等行业应用密集地区连续覆盖,进一步推进窄带物联网建设。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,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,增强完善标识解析体系,提升平台核心能力,强化安全保障,深化行业应用。大力发展数据中心,加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、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的统筹规划建设,推动集成深度学习、人机协同、跨域集成等功能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发展。
三是加强创新突破。编制关键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图,系统布局前沿共性技术攻关,积极探索创新方法、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补短板、强弱项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推动形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。

四是加强应用引领。通过开展试点示范、推进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等方式,引导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最佳实践案例。鼓励企业立足行业需求开展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,支持向同类相关企业的复制推广。加大应用培训和宣贯,推动规模化应用。

五是加强环境营造。研究制定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体系,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加强共建共享。完善法律法规、行业管理、安全保障、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政策协同,营造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。理顺政府、企业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、建设、运营方面的关系,加大基础设施向民营资本开放力度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
(作者:辛勇飞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)